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在我校成立
发布时间:2022-07-18
点击次数:10

为进一步发挥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福建省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转化,近日,学校会同省集成电路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发起成立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

7月16日上午,联盟成立大会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举办,会上宣布成立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并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担任联盟第一届理事长。

张荣代表厦门大学和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对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指导,以及联盟各成员单位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联盟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着眼于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机制,依托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为政府决策、产业规划、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等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健全联盟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以最大限度发挥联盟成员的活力,努力把联盟打造成为引领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交流互动、实现合作共赢的战略平台,全面推进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明顺表示,联盟的成立,既是厦门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有力举措,更标志着福建省在集成电路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联盟要瞄准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融合进程,力争成为福建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加速器”。

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表示,由厦门大学发起成立的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技术攻关提供了广阔平台,对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加速集成电路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表示,学校将全方位支持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更好融入人才培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共同为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强芯计”,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金字招牌”。

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执行主任陈忠介绍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情况。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周世举宣读第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吴伟平、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处调研员林瑞果出席活动。会议由校长助理方颖主持。

在高端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徐红星,“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专家组组长、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严晓浪分别就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学术前沿成果等方面进行分享介绍。

圆桌交流环节中,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施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志璋,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高远忠,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国瑛,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戴庆加,厦门优迅高速芯片公司董事长、厦门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柯炳粦,厦门云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大全等从各自角度出发,在产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为推动联盟进一步建设发展碰撞出新思路。

厦门大学作为1956年全国首个半导体专业的5所联办高校之一,为国家尤其是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2019年,经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承担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的4所高校之一。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经过3年努力建设,已成为集产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国家级创新平台。

福建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将着力突破第三代半导体等集成电路前沿核心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推动学科交叉、攻克“卡脖子”难题、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院企联合的协同阵地,带动集成电路产业与人才聚集,形成政府、高校、企业、院所、行业协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为福建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发改委、科技厅及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的相关机构部门,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福建新大陆、三安光电、厦门联芯、美亚柏科、友达光电、瑞芯微、中科光芯等集成电路和光电企业,以及福建省光电协会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和代表出席大会。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