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廉教授“重走中国行”分享会在科艺中心举行
发布时间:2019-08-06
点击次数:302

8月2日,潘维廉教授“重走中国行”圆满成功返校。当日下午,“重走中国行”分享会在科学艺术中心举行。潘维廉与管理学院“青春中国行”实践队师生代表一同分享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校党委书记张彦,校党委副书记赖虹凯、副校长邱伟杰、校长助理谭绍滨出席。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邱七星主持会议。

潘维廉,我校管理学院外籍教授。今年2月,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回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1994年夏天,第一次定居厦门的“老潘”,开着自己的金杯面包车,携着妻儿,历时三个月,走了四万公里,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今年7月,“老潘”再次启程。此次“重走中国行”与学校“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旅程路线与25年前大体一致,以厦门为起始点,以他曾经走过的地方、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为路线,足迹遍布26个省、市、区,历时31天。7月13日,张彦书记在西安考察调研之际专程看望慰问了“重走中国行”师生们。

“‘1994年是土色,2019年是绿色’,在宁夏,25年前我看到的破旧的土房如今换上崭新的砖瓦房,绿化也做得很好!”“我采访各地的百姓生活怎么变化、为什么变化,他们告诉我的答案好多都提到了‘政策好’‘领导好’。”“我在贵州等地的偏远地区都到处可见贯通的隧道、高速公路、高架桥,西部变化太大了!”……潘维廉将这次“重走中国行”一个月行程中细小的难忘经历串联起来,将所见的变化、所得的感受一一道来,“我本来以为这样的变化要四五十年甚至更久,没想到这么快”。从城市到乡野,从东部到西部,从扎根基层的厦大人到三洲镇的“断臂铁人”,行程紧凑、内容丰富,潘维廉步履不停,采访不断,亦笔耕不辍。潘维廉表示,此行遇到的人和事让他再次见识了“中国有普通话,但没有普通人”,深切感受到了接地气的“中国梦”,他感谢学校、学院给予的关心与支持,感谢随队师生、媒体、校友的付出与帮助。他强调,将把“25年中国的变化”写出来,向世界传播“更精彩的中国故事”。“希望再过20年我可以再跑一趟。”潘维廉最后说。

管理学院辅导员揭上锋作为随队教师代表结合此行经历,从“一个可爱的顽童”“一只勤奋的蜜蜂”“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三个视角畅谈对潘维廉的印象。他还谈及对此次中国行的思考,“作为思政辅导员,它将影响我一生:做一名有梦的辅导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筑梦的辅导员,让每个学生,每个身边人,把梦留住”。“青春中国行”实践队队长、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生周艳芳则以“学习”“成长”“初心”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她说,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将坚定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笃行,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在祖国发展的新征途中不懈奋斗,做一个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青年。

张彦代表学校祝贺潘维廉教授及其团队“重走中国行”圆满成功。他说,潘维廉教授来校工作30余年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倾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今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鼓舞下,他重走25年前曾经走过了旅程,与同事、学生、媒体、校友等一起纵横近2万公里,亲眼见证25年前后中国大地的发展变化,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成就,见证了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厦门大学自建校以来,汇聚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也包括像潘维廉教授这样的一大批外籍专家,我们将继续发扬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完善体制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优秀人才,以“不见外”的文化为外籍教师营造顺心、舒心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对外合作交流和中外文化交融中做出厦大新的贡献。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