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与阅读的名义相聚——《朗读者Ⅱ》福建读者见面会在科艺中心举行
发布时间:2019-07-02
点击次数:1074

6月30日下午三时许,“朗读城市·厦门——《朗读者Ⅱ》福建读者见面会”在我校科学艺术中心报告厅拉开序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朗读者》节目制作人、总导演、《朗读者II》图书主编董卿携同名图书与厦门读者相聚一堂。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场内座无虚席。为满足广大师生收看需求,本次活动在建南大会堂设分会场,实时播出现场实况。

此次活动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中国出版集团主办,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厦门航空、厦门大学协办。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岩,厦门市作协前主席、著名作家陈慧瑛女士,厦门市作协前副主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女排前国手赵蕊蕊女士也出席了本次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陈伟鸿主持本次活动。 

书香鹭岛,厦门朗读自成风

城市就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方式阅读,才能渐入佳境。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的美景广为人知,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厦门为“海上花园”。来自福建厦门的主持人陈伟鸿则更自豪于家乡吸引了鲁迅、施蛰存、巴金等一大批作家到来,在这里做他们的“南国的梦”,又养育了林语堂、蔡其矫等人,他们的文字将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石头细细描摹。

厦门人爱书自古成风。《厦门志》风俗记记载:“厦门唐为陈、薛衣冠之地,宋为文公过化之区。市井乡都,诗书振响。”  叶重耕在致欢迎辞中殷切期盼厦门市民朋友们用阅读,用朗读,歌颂鹭岛新生活,书香鹭岛伴随着时代熠熠生辉。也对央视《朗读者》能走出演播室,走下荧屏,贴近基层,对接地气表示热烈的欢迎。

“朗读城市”第二站选在厦门,就是因为这样一座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必将与《朗读者》碰撞出不一样的文学火花。 

泱泱鼓浪,厦大深厚文学史

这次活动为什么选择了厦大?自然不仅因为我校之美景,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1926年鲁迅在我校任教时,带领我校学生创立了“鼓浪”“泱泱”两个文学社,鼓浪文学社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却也是我校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学生社团。

陈慧瑛、朱水涌都曾是“鼓浪文学社”的资深社员,他们与鼓浪文学社如今的年轻社员一起,讲述了文学社的动人故事。

陈慧瑛16岁考入厦门大学,在校刊刊登诗文开始崭露头角,1963年成为鼓浪创刊以后唯一的女编委。忆及往事,陈慧瑛如数家珍。正是因为鼓浪,她心中生出文学的萌芽,之后的生活艰难困苦,她依然与文学书香相伴。

朱水涌老师则见证并参与了鼓浪文学社的恢复,1978年《鼓浪》复刊,“去年香飘中秋,我听你放开歌喉,歌颂你亲爱的姑娘,神情恰似皎洁的月亮。”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带我们走近了鼓浪一群热爱文学的赤字讲座讨论,即兴吟诵诗文的文学黄金时代。

久远的故事呈现了鼓浪文学社深远的历史、深厚的渊源。两位来自厦大的社员裴浩然、陆宽则给现场带来了年轻的空气,非文学专业的他们学生,是热爱文学的“心中有火炬的人”,有他们,文学的光会照到更多人。

在活动现场,陈慧瑛、朱水涌和鼓浪文学社两位年轻的成员联袂完成了一次深情的朗读。

董卿登台,讲述心路历程

活动时间过半,现场掌声雷动,董卿登上了舞台,活动气氛也被推上了顶点。她在台上引经据典,收放自如,动人的语言,温柔的语调,打动着现场观众。

她一上场就调侃道,作为一个上海人,来到厦门就变成了北方人。她引用俄罗斯作家赫尔岑的话说:“人一到了南方,他就觉得自己的年纪变轻了。想哭,想笑,想唱歌,想跳跃。”

她说起整整一百年前,1919年的6月26日,她的同乡、上海人、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也曾来到厦门,还没有安顿,就被陈嘉庚先生兴冲冲地邀请到演武场参观厦大校址,一同畅想“三年之后”“山坡上下,楼宇巍峨,弦歌之声,与海潮相答……”董卿动情地表示:“整整百年过去了,嘉庚先生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没有被辜负。”

言归正传,话题直指《朗读者》。她说:“这不是我第一次与《朗读者》的观众和读者见面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都感觉挺激动的。也许是因为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相聚尤为不易。这就好像在海上飘摇的人发现了远处水面的亮光,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提及节目制作和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她说:“这个节目成功以后,大家问我: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我就会想到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他曾攀登珠穆朗玛峰,后来不幸丧生。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他说:因为山在那里。我的回答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走过两季的《朗读者》,朗读依旧,初心不改。陈伟鸿说,朗读者以朗读之名,致敬生命。来到厦门,董卿自然讲起《朗读者》那些与厦门,与福建紧密关联的嘉宾。

比如二十一岁的余光中先生曾在厦门大学外文系就读,在这里发表了他生命中的第一首诗。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离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影像,则留给了《朗读者》。他朗读《民歌》,歌颂祖国,歌颂黄河。“感谢用命在写字的人,把光留给我们。”董卿忆及最后一次为余先生录制朗读的情景,热泪盈眶。

她提到的另一位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福建人吴孟超先生。她讲述吴孟超在八十多岁高龄亲自为危重患者开刀,不顾自己可能名誉不保的故事。她说:“耄耋老人能如此坦荡地对待名利身外之物,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些嘉宾高贵的灵魂,是《朗读者》最重要的财富,激荡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前行。

伴随着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舒华悠扬的钢琴声,董卿为现场读者和师生朗读了王鲁彦的《厦门印象记》片段。“春天在这里是永久的。”她温暖的声音,打动着观众的心。

涛声依旧,再叙鹭岛情缘

“朗读城市·厦门”活动正值鼓浪屿申遗两周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生在鼓浪屿的钢琴家殷承宗也受邀参加了本次活动。彼时,殷承宗刚刚结束自己的一场音乐会,就来到了现场。他追忆起年少时在鼓浪屿学琴的故事,因着自己的姑父、曾经的厦大校长林文庆下南洋,他在三岁时第一次见到了钢琴,自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他希望鼓浪屿的钢琴声能一直悠扬地响起,厦门的文艺血脉能一直流传下去。远行半生,叶落归根,文化多元的鼓浪屿,是殷承宗心安处的故乡。

《朗读者》嘉宾、女排前国手赵蕊蕊也出现在活动现场,引发了一阵欢呼。作为一位文学的爱好者,赵蕊蕊退役后完成了颇大的跨界,从一位世界冠军、国家级运动员,转型成了一位作家。她透露,目前已经在构思写作自己的第五本书了。

赵蕊蕊与福建渊源颇深。在现场,她追忆了在厦门打比赛的往事,回顾了福建人、恩师陈忠和教练对自己的关怀照料,朗读了自己第四本书中写给恩师的一封信。

厦航作为厦门市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亦是当天活动中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厦航是中国航空业发展的缩影。”他们也与朗读和阅读有着紧密的关联。

来自厦门航空的几位一线机组人员介绍了厦航的一座非常特殊的图书馆,一座高海拔的空中图书馆——天际悦读。从2016年的7月1日至今,这间“空中图书馆”已经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国内航线的近30个航点,已让十多万旅客在万里高空,享受阅读之美。

为表达对厦航推广全民阅读的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上台,为厦航捐赠了《朗读者Ⅱ》图书。

李岩在活动中高度评价了《朗读者II》这套书:“它既有很高的阅读品质,又积极实践多媒体融合。值得一提的是,AR技术的嵌入,让它成为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可读可听又可看的精品图书。”他强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出版领域的国家队,更应秉持守正创新,服务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初心。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点亮“朗读者”书架,这是每一场“朗读城市”活动,都会出现的仪式。现场嘉宾每人手捧一本《朗读者II》图书,将它们放入书架上,“朗读者”的灯光同时亮起,文学的光明照亮了更多城市的角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厦门六中合唱团16位小姑娘天籁般的声在舞台响起。一首李叔同的《送别》,为这一场富有意义的活动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随着“朗读城市”走过一站又一站,《朗读者》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