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19时,由厦门大学主办,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和校团委指导,人文学院承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之“清明文化论坛”在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
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周长楫,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朱人求,中文系教授胡旭,历史系教授李智君,中文系教授满新颖应邀为厦大师生从哲学、历史、文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解读清明文化,挖掘分析清明节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髓。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詹心丽,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陈泗林,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洪海松,人文学院院长朱菁、党委副书记李启忠等领导以及全校各学院师生5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林诗玲及博士研究生NADA晨露(埃及)主持。
伴随着清丽悠扬的厦大学生民乐团的演奏,本次“清明文化论坛”拉开了序幕。周长楫、杨晓燕、曲晓妮三位老师带领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闽南语朗诵了以“清明”和“寒食”为主题的四首清明诗歌,将现场的观众瞬间带入到清明的氛围当中。
诗歌朗诵过后,一段关于清明快问快答的校园随机采访视频瞬间抓住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受访者谈了他们对于“清明的来历”、“清明的习俗”的印象和看法,由此引发了现场观众对于清明文化的思考。接着,五位嘉宾以“慎终追远怀初心,思时之敬话清明”为主题展开各自对中华清明文化的解读。
李智君教授以“清明节”的形成背景为话题,为大家介绍了清明的历史起源。自寒食节而起,融上巳节清明于一体,逐步发展为现在的清明节。
朱人求教授以“朱子墓祭”视频为引,从哲学层面讲解了清明祭扫的行为背后所包含的五个意义:报本返始、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生命之不朽、敬宗收族。
胡旭教授从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清明节层面首先解读了杜牧的《清明》,谈节气与节日;其次解读韩翃的《寒食》和王禹偁的《清明》,以“寒食”为中心谈唐宋的大清明概念;最后从刘因《寒食道中》与刘侗《帝京景物略》谈寒食与清明的合体,兼及寒食节的衰落和清明节的形成。
满新颖教授从其各国访学游历出发,以跨文化视角对比了亚洲、欧美、非洲多国的“清明节”,对俄罗斯拉多尼察节和墨西哥亡灵节的文化习俗着重做了比较,提出如何多元视野来深化传统并进行文化创新的看法。
周长楫教授则以闽南地区清明文化为主,首先解读了闽南人民如何过清明:因清明正处于农历三月初,闽南人的清明节又叫“三月节”。闽南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这个节气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祖和扫墓。对于扫墓活动,闽南还有五种叫法:“上墓”、“行山”、“培墓”、“巡墓”、“压墓纸”;其次解读了闽南人民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食薄饼”,现场让大家品尝春饼的滋味,并为大家讲解春饼的制法和特点。同时,还介绍了解读闽南清明节的习俗禁忌。
之后,五位老师就清明节各地的饮食习惯、户外活动、文化礼仪、历史典故等话题继续开展讨论,讨论中老师之间的观点交锋将论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老师们纠正了大家对于清明节总是肃穆哀思的印象,指出传统清明多有出行游乐,联络感情的元素,而非始终以悲哀的心情度过。同时也指出,清明因包含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踏青游玩自然少不了,但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清明节的本质:追忆先人,纪念先祖,慎终追远,感恩当下。在关于闽南清明吃春饼的习俗探讨中,满新颖教授倡议,清明节当天学校食堂可为师生提供品尝春饼的机会;朱人求教授则提议清明节可以成为新的小长假,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最后,五位嘉宾老师和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为观众答疑解惑。满新颖教授还为大家演唱清明歌曲,将论坛的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至此本次文化论坛圆满落幕。
此次文化论坛在清明前夕举办,一是为了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庆祝厦大建校98周年;二是为了让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解构清明、寻根溯源的方式推进中华传统感恩精神的传承。本次论坛通过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同步直播,4000余名师生在线观看论坛实况,此外,论坛还得到了校外媒体中新社、央广网的报道。
作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人文学院今后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陆续推出端午文化论坛、中秋文化论坛、重阳文化论坛等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广大学子“面对面”,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