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判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发布时间:2018-11-26
点击次数:2580

科学判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是推进中国科学发展的逻辑前提。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如今,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的突出特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完成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时代课题,需要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判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这个“新时代”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从“五个时代”展开: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时代”分别回答: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当代“中国问题”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方位。由此,首先就要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进行科学判定和精准把握。不可否认,在判定和把握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上我们曾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以前,在一段时期里,我们没有准确判断出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犯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结果给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定,这一科学判定指明了中国现在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这一目标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又增加了“美丽”。这一增加,围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化的是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提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又分解成“两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科学判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今中国发展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能够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对时代精神作出“哲学阐明”,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澄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与价值取向,合理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分析中国未来发展走向。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个“新时代”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和思想透视。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由“大国”迈向“强国”成为现实任务;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历史终结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不攻自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和“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艳涛)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