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期评估大会在科艺中心召开
发布时间:2016-07-13
点击次数:98

712,学校召开《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年)》(以下简称《繁荣计划》)中期评估大会,总结《繁荣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结合新形势,提出新目标,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新合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做《繁荣计划》中期评估报告。校长朱崇实讲话,校党委书记张彦作会议总结。

李建发回顾了《繁荣计划》提出的背景,介绍了实施三年来的建设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形势下我校推进《繁荣计划》实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举措。

李建发说,2012年,学校发布《繁荣计划》指出,从2013年起,每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投入1亿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并配套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力争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实施三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国际化、社会服务、学术方法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我们要在学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统领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搭建大平台、重点支持两个ESI学科、组建大团队、建设大数据库、承接(培育)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六个主要发展举措入手,深入贯彻实施《繁荣计划》,提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和整体实力。

与会的各学院(研究院)围绕李建发所做的中期评估报告,对深入实施《繁荣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台湾研究院刘国深、公共事务学院陈振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史晓东、人文学院郑振满、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牛霖琳、经济学院蔡庆丰、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公共政策研究院林亚清分别就协同创新与决策咨询、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团队、学科交叉、人文国际化、社科国际化、治学态度、博士后培养、博士后成长环境等主题做了交流发言。

朱崇实从“背景形势”“实施简评”“发展举措”“制度保障”四方面,对深入实施《繁荣计划》提出目标要求。

朱崇实指出,对国家来说,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先导和基石,中华民族的筑梦、逐梦、圆梦之路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和推动。对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来说,哲学社会科学是大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厦门大学人文社科历史底蕴深厚,学术传统优良,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大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大需求、大机遇、大挑战,学校要及时适应并回应时代要求、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的引领、理论的支撑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朱崇实表示,《繁荣计划》启动实施三年多,我校的人文社科发展实力得到了巩固,在推动学科建设、承接重大课题、组建创新团队、争取科研经费、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壮大研究队伍、拓展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态势也充分证明,《繁荣计划》是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对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对学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差距与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朱崇实就深入实施《繁荣计划》,持续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六点要求:

一是要形成合力,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要充分认识人才队伍是人文社科发展的根本,在尊重自由探索的同时,改变传统文科研究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组织形式,推动从个体性的分散研究向现代团队性的联合攻关研究的转变,重点建设20个创新团队。

二是加大力度,提升文科博士后队伍的量与质。我校人文社科绝大多数的博士后正处在科研创新的成熟期和活跃期,他们是我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和选留优秀师资的重要来源。要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发展和定位,从遴选机制、薪酬待遇、经费分担、福利保障等方面综合推动博士后制度改革,加快吸引和汇聚一批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力争在《繁荣计划》第一期结束时,我校人文社科博士后队伍能够达到200人的规模。

三是协同发展,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新兴交叉学科应当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增长点,要推动人文社科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发展,还要推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促进。我校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今后学校将合理布局,重点建设5个文理工医交叉学科,争取在全新的学术领域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快步伐,推动进入ESI排名。结合发展现状,要采取科学、务实的发展路径:突破发文总量偏少这一制约我校人文社会科学ESI学科发展的“瓶颈”,加大国际发文数量;在提高论文发表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论文质量,增加论文被引次数,扩大学术影响;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标准接轨,遵循国际通行学术规则,推动我校人文社科融入国际主流学术领域;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我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研究方法创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的研究方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使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通过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建立实验室合作机制,鼓励实验室加强联系、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重视海量数据挖掘的软硬件投入,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建设一批人文社科大型数据库;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技术等手段;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展大数据分析的专门人才,实现以方法创新带动学术创新。要把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与传统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人文关怀、对个体特征的充分尊重和体现、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六是服务发展,重点加强智库建设。要充分发挥我校在台湾研究、南海研究、东南亚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能源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研究等领域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的综合优势,加强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重点打造若干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模式,主动加强与政府机构、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等之间的合作,着力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协作机制;改革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探索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人员多角色转换和流动。

朱崇实强调,校党委、行政将把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为学校未来工作的重点,统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确保取得建设实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研究院)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规律,建成管理科学、充满活力、效率提升的科研管理新体制;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特点的成果评价、推广和转化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分配机制,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益。要提升服务、改进学风,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和效率,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潜心治学的良好环境;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监督,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激励和惩戒机制,形成奖励有力、惩治有效的学术诚信体系;塑造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张彦在会议总结时强调指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繁荣计划”既定的原则和目标,结合综合改革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推动学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他就此提出四个方面要求:一要坚定自信,准确定位,把握好厦大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队”的水平与标准。二要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在努力形成“厦大学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三要加强研究,科学施策,不断提高厦大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引导管理的工作水平。四要把握方向,守住底线,有针对性地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

校领导,全体文科教师,机关部处副处以上干部,文科学院(研究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科研秘书,理工医科学院(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及教师代表参加大会。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