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隆重举行2018届毕业典礼
发布时间:2018-06-25
点击次数:491

623-24日,学校在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四场2018届毕业典礼,欢送8225名毕业生。校党委书记张彦、校长张荣,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赖虹凯,副校长杨斌、邬大光、韩家淮、詹心丽,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校党委常委戴民汉、邓朝晖,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邱伟杰,校党委常委徐进功,校长助理张建霖、陈光、赵铁、李伟中等出席毕业典礼。

典礼开始前,会场播放了毕业短片。随后,小合唱团登台,带领全体毕业生齐唱厦门大学校歌。

典礼在全场高唱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

张荣首先致辞,向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为毕业生们的成长成才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向一直以来关心毕业生们学习成长、支持学校工作的各位家长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张荣指出,止于至善是崇高的道德取向、卓越的价值追求。回顾厦门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止于至善的精神根植于厦门大学的文化本源,一直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身上,始终体现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印在厦大人的心灵深处。

张荣说,毕业典礼不仅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同学们从此要开始踏上人生的另一旅程,进入一个叫做社会的大学,成为一名社会人。社会人通常是指,通过社会化,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社会身份。他表示,优秀的社会人还应引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厦大的毕业生们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人?张荣向毕业生们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长存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确看待自己,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善待他人,懂得感恩,不畏挫折,积极进取;二是早成善才,做一个善学的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心无旁鹜干工作,全力以赴钻业务;三是多行善举,做一个善为的人。为父母家人、为社会、为家庭、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四是永立善志,做一个善思的人。坚守初心,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在奉献中收获人生价值。

张荣最后对毕业生们说,未来的行程或许艰险,但只要你们不忘师长的教诲,不忘先贤的启发,不忘母校的校训,向善而行,人生的航船就不会迷失方向。也请你们记住,无论你们去往哪里,身在何处,你们是母校永远不变的牵挂,母校永远是你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纪荣嵘、新闻传播学院阎立峰、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钟威、生命科学学院的尤涵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结合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送给毕业生们临别寄语。

纪荣嵘送给毕业生纯真”“专注”“坚持三个关键词,希望毕业生们用坚定的眼神直视黑暗,用微笑的表情看淡困难,始终遵从自己纯真的内心,将自己的梦想与努力合二为一,发扬工匠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闫立峰讲述了自己对人文的理解。他认为,人文,就是精神层面的富足与强大,生活中的理智与坚韧。希望毕业生们在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告诉自己,事情并没有那么糟,在感到快意甚至得意的时候,同样要理性地提醒自己,事情不会总是那么。在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后,以仁爱、理智、勇气和坚韧积极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钟威给毕业生推荐了《终身成长》《深度工作》《幸福的方法》三本对他生活和工作有巨大启发的书,希望毕业生们带着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利用深度工作的理念,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断攀登人生新的巅峰。

尤涵分享了自己当年毕业时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他说,不论做哪一行,都希望大家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坚守岗位、执着前行。在面对困难时,能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从容冷静地寻找哪怕是像火星一样的胜利希望,把它变成火花,火苗,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2001级机电工程系校友李正林、1978级中文系校友李以建、1988级会计系校友崔维星、2003级环境科学系校友彭在清发言,诉说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为毕业生们送上祝福和期盼。

李正林送给学弟学妹们三句话:在生活中拥有情怀,拥有情怀才能敢于有梦;在情怀中做出选择,做出选择就要勇于追梦;在选择后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是勤于圆梦。他希望毕业生们传承家国情怀、做出理性选择、始终追求卓越,在走出校门之后都能成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社会栋梁。

李以建分享了自己求学、工作时先后遇到的恩师应锦襄、刘再复、金庸对自己的提携和教诲。他说,今天,我又想起了导师应锦襄先生送给我的好自为之,想起了刘再复老师的宽阔胸襟和对文学的赤诚,想起了金庸先生的感恩之心,这是我从诸位恩师身上获得的教诲和财富。希望毕业生们走出校门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妨牢记好自为之这四个字。

崔维星向毕业生们发问:走上社会,如何从秀才变成兵,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他认为,要善于抓住机会,要有专注的态度,要把挫折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不要轻言放弃。衷心希望毕业生们能够把自己从一个秀才变成兵,从一名优秀的士兵变成将军、变成元帅,为自己赢得精彩人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在清讲述了自己扎根基层、砥砺前行的奋斗经历,希望毕业生们始终志存高远,把握机会,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始终情系厦大,时刻不忘回馈母校,在为祖国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母校增光添彩。

软件学院詹舒婷、外文学院余荣睿、国际关系学院邹韬、医学院林瑜代表2018届毕业生感恩母校、家长、师长和同学。他们讲述了自己和身边同学的成长成才、求职就业的经历,分享了对嘉庚精神、厦大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他们表示,母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毕业生们要继承发扬心怀家国、放眼世界,敢于拼搏、善于创新的嘉庚精神,以责任担当履行时代使命,用奉献坚守做好本职工作,始终用一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书写厦大人的人生精彩。

全体毕业生起立,在《感恩的心》的歌声中,向教师代表,学校从事实验室、图书馆、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代表,毕业生家长和亲友鞠躬致谢。

邓朝晖宣读了表彰2018届优秀毕业生的决定,共有801名毕业生获表彰。

邬大光宣读学位授予决定。在激昂的校歌声中,毕业生们依次上台,主席台的领导和嘉宾为他们颁发学位证书并援正流苏。接受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们在小合唱团手持鲜花的夹道欢送之下,沿着会堂正中的红地毯,从大会堂正门设置的毕业之门走出,预示着步入人生新的阶段。随后,毕业生们与家长、师长共同参加了在科学艺术中心一楼举行的冷餐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叙亲情友情。

(转自厦门大学新闻网)

附:

扬帆远航,向善而行

——校长张荣在厦门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雄伟的建南大会堂举行2018届毕业典礼,以最温馨的方式为同学们送行。这是你们的节日,是所有关怀着你们成长的家人师长们的节日,更是学校的节日,也是我的节日——今天是我第一次以厦门大学校长的身份面对毕业生们致辞,代表母校向即将远航的同学们道别。在这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刻,我要向顺利毕业的各位同学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成长成才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也向一直以来关心你们的学习成长、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你在芙蓉的波光里,凝视清晨;我在白城的晚涛中,守望黄昏,如果海风还没有到达,请闭上眼睛去聆听,且听风吟,厦园一场青春……”这首曾经被誉为最动听的高校版《南山南》或许最能表达你们的心情。歌词中的芙蓉湖、白城海滩、思源谷、上弦场、建南楼、群贤楼……,每一处厦大的名片,都曾留下你们青春的足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无疑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承载着过去几年你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这首歌的主唱乐团成员也在你们当中。两个星期前他们的毕业告别演唱会信息被刷屏了,你们中很多人在朋友圈留言不想离开,不说再见。我很欣慰学校这几年为你们所做的一切,能带给你们如此不舍的感受。这种不舍越发凸显今天典礼作为你们在母校生活、学习阶段美好而圆满地告一段落的标志性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今天的典礼不仅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毕业的英文单词“graduation”不仅拥有毕业之意,还具有用于测量的刻度的意思,而毕业典礼常用的“commencement”本身就有开始的含义,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本来就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阶段,今天的结束正是明天的开始。你们从此要开始踏上人生的另一旅程,进入一个叫做社会的大学,成为一名社会人。当下,有一些迈入社会的年轻人沉迷于碎片化的社会信息,深陷娱乐塞满的世界,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控力,虚度时光、碌碌无为。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更友好,但社会的环境更富挑战性,这种反差让他们对于未来并不抱持希望,以抗拒的目光打量着前方的路,他们没有坚韧与顽强,也缺少理想主义精神,只关注自我,更害怕承担责任。这两种人都不是合格的社会人。社会人通常是指,通过社会化,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可以理解为一个合格公民的社会身份。我认为优秀的社会人还应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引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更希望你们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人呢?同学们也许会反思,这些年母校到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意义。你们在母校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韶华,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浸润在母校文化中,母校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这种精神就集中体现在校训中强调、校徽上镌刻的止于至善中。

回顾厦门大学近100年的办学历史,止于至善的精神根植于厦门大学的文化本源,一直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身上,始终体现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

止于至善是崇高的道德取向。这体现在校主陈嘉庚先生抱定教育救国的理念,毁家兴学,创办了厦门大学,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义举。这体现在大二学生罗扬才学长勇于担任中共厦大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为追求民主、追求进步,追求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福祉,献出年轻的生命。这体现在萨本栋老校长在民族危难之际、在抗战爆发前夜,毅然舍弃已有的舒适生活和成功的学术事业,接任厦大校长一职,在厦大最困难的八年执掌校务,殚精竭虑,舍身办学,成就了厦门大学南方之强的美名。这体现在王亚南老校长冒着生命危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资本论》的翻译和研究,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陈景润学长顶着白专道路的修正主义分子帽子在文革中坚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从而创造了中国人的一代辉煌。厦大的先贤们已经树立起一座座崇高的道德丰碑。

止于至善是卓越的价值追求。校主陈嘉庚先生创校之初,就定下了世界之大学的办学目标,将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作为办学宗旨,期望厦大成为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一流大学。林文庆校长提出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上世纪40年代初,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厦大连续两年在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赛中夺得国立大学第一名,被誉为印度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之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入选“211工程,确立办成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进入新世纪,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确立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去年,学校正式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全面进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是国家赋予厦门大学的历史使命。厦门大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同学们,止于至善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厦大人的心灵深处,在你们即将离开校园,踏上社会之时,我想再对大家提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希望你们长存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有善心的人珍爱生命,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人充满自信,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惑的时候,会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原因,走出困境。善待他人的人诚信友善,懂得感恩,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感谢生命中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并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我校的孙妍珊同学,她虽然因疾病而行动不便,但她意志坚毅、锐意进取,学习成绩优异,屡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参加了一系列征文、演讲比赛并多次获奖,同时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充分展现了厦大学子的善心。

希望你们早成善才,做一个善学的人。善才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充满敬业精神、忠于职守。拿破仑说过:专注是人生成功的神奇钥匙。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持久的专注力。如果你们有始终如一的极致追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聚焦再聚焦,专注再专注,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心无旁鹜干工作,全力以赴钻业务,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凡的事业。

希望你们多行善举,做一个善为的人。行善举就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责任是沉重的,背负起这两个字并不轻松。也许这便是有些人不想承担责任的重要原因。可是责任又是高尚的,往往生命是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勇于承担,你的人生才会坦坦荡荡、问心无愧。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为你们的父母家人、为社会、为家庭、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我认为,这是平凡却又伟大的善举。

希望你们永立善志,做一个善成的人。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这应该成为你们今后奋斗的目标。坚守这份初心,能让你们在生活琐事里不忘理想追求,在往来奔波中寻找价值实现,也能让你们拥有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抱朴如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久蓄南强志,起航正当时。属于你们的时代已经开始,我看到你们已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未来的行程或许充满艰险,但只要你们不忘师长的教诲,不忘先贤的启发,不忘母校的校训,向善而行,人生的航船就不会迷失方向。也请你们记住,无论你们去往哪里,身在何处,你们是母校永远不变的牵挂,母校永远是你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永远地祝福你们,亲爱的同学们!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